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南京紫金山下有多少人的陵寝在此

2022-09-06 18:01:36 4593

摘要: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南京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自古就有帝王气象,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回溯两千年前秣陵的一株小树苗,如何走过三国烽火,六朝金粉,南唐挽歌,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在历史的洪流中淬炼成形,终老金陵。...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南京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自古就有帝王气象,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回溯两千年前秣陵的一株小树苗,如何走过三国烽火,六朝金粉,南唐挽歌,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在历史的洪流中淬炼成形,终老金陵。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位于东郊的紫金山即今天的钟山风景名胜区,这里山、水、城、林相映成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景色壮丽秀美。

中山陵美龄宫

钟山巍峨、虎踞龙蟠、山清水秀、层峦叠嶂,古往今来,选择在此归宿的有帝王将相、文人百姓,有民族英雄、汉奸败类,有革命志士、杀人魔头,他们在这里先后见证了这座城市兴衰荣辱、繁华落寞的历史片段,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孙权墓

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景区梅花山内。孙权为了避祖父吴孝懿王孙钟名讳而把钟山改名蒋山,孙权陵因在蒋山而后世称作蒋陵。又称孙陵、孙权墓、吴王坟、孙陵岗,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也是这里第一座陵墓,不得不佩服孙权的眼力。

蒋陵还葬有孙权的皇后步氏和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三国志》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1957年,孙权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明东陵

明东陵即朱元璋长(太)子朱标墓位于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文武方门东约100米处,总体布局于明孝陵相似,但规模较小,历史原因此处现仅存一个建筑遗址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长子朱标先于其父去世后,被葬于明东陵。其子建文帝当上皇帝不久,他的四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对朱标的子孙赶尽杀绝,并将明东陵毁坏。因此,东陵的地点、全貌以及建文帝下落,成了明史待揭之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考古人员发现明东陵寝园前部建筑基址后,由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等有关单位,对寝园后部进行考古发掘。现已证实,寝园从前到后由神道、三洞园门、享殿前门门殿及第一进院落、享殿及第二进院落、四周园墙、中间御道及内外排水系统构成。考古工作者此次发现了享殿台基、殿前月台及两侧台阶、御道等建筑遗存。享殿台基用土和卵石分层夯筑而成,高出地面1米以上,四周用清水砖加糯米石灰浆砌成,十分精致而坚固,台基上还保存着部分硕大的柱础。根据遗迹判断,享殿坐北朝南,为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上覆琉璃瓦,室内地铺金砖的宫殿式建筑。享殿前月台东西两侧有石阶供上下,石阶踏道和垂带基础仍完好保存于地下。

发掘中发现,朱标虽然去世前只是太子身份,但其墓制却完全是按照皇陵设计的。因此,明东陵已被国内考古界列为明代的第19座帝陵载入史册。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明东陵遗址上兴建首座帝王陵遗址公园。

3、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中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建筑和石刻,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外御河及桥梁、神道石刻、石望柱、棂星门基址、内御河及金水桥、陵宫门(1998年由古建筑专家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在原址复建)、享殿前门基址及两侧的井亭、神库、御厨遗址、享殿基址及两侧的配殿遗址、神帛炉基址、内红门、宝城前御河及大石桥、方城、明楼基址、宝城、宝顶、陵宫墙基及挡土墙、东陵遗址等,均为明代建筑遗存,因而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民间传说,朱元璋出殡时十三个城门同时抬出棺材,而且规格形式一模一样,同时下葬,街道严密封锁,老百姓只能远观。这也算是老朱别出心裁、挂空心思出的反盗墓障眼法。今天考古专家已经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找到了朱元璋的地宫所在,但是在没有彻底挖掘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依然有无数未解之谜。

4、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遗愿, 自1926年1月动工兴建中山陵,1929年春建成主体工程,同年6月1日,国民政府将孙中山遗体从北京碧云寺迁葬于此。

陵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整个陵墓由墓道、广场、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陵园等组成,规模宏大。建筑平面呈钟形,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取“唤起民众”之意。依山势修筑,逐级升高。入口至墓室高差约70米,长700多米,共392级石阶。陵门门额镌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祭堂有孙中山大理石坐像,东西两壁镌刻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后面墓室安放孙中山灵柩,大理石棺盖上雕镌孙中山卧像,孙中山遗体安葬在墓穴下。陵园总面积4.5万亩。苍松翠柏,漫山碧绿。陵园内还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辅助建筑。陵前临开阔平原,背靠巍峨山峰,布局严整,气势雄伟,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1961年中山陵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谭延闿墓

谭延闿墓园位于紫金山南麓灵谷寺东北侧钟山东峰下。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关颂声等人设计,占地300余亩,1932年12月建成。其设计有别于中山陵的严谨对称的格局,设计者们充分利用泉石著胜、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倚山构筑成曲折幽深的墓道,巧妙布置成具有园林风格的墓园。

谭延闿墓共分龙池、广场、祭堂、墓室(宝顶)4个部分。在“灵谷深松”碑前的路南是龙池,龙池原是历史名泉,据说这泉水有八大功效: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磕、八蠲疴,故名“八功德水”。碑池中赑屃(bìxì)驮一石碑,上书“灵谷深松”,是谭延闿的墓碑。上面原有蒋介石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阎之墓”字样,1949年后才被改写的。

经过“灵谷深松”碑,向墓地方向行约 20米,为谭延闿墓第一道南湖石牌坊;400米长的甬道尽头,有一小石桥,过桥便是墓前广场。墓前华表、石狮和花盆,汉白玉雕制,纹饰精美,很有些来历。原为清咸丰朝重臣肃顺墓前的旧物。民国初期,北平一古董商收购了,却被当时的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长张继查扣,最终赠献谭墓。祭堂内的天花、梁、椽、檐、墙壁均贴金粉绘,工笔画彩,富丽堂皇。从祭堂再顺墓道往上行,就是墓室。原墓在“文革”中被毁。1981年国家拨款按历史原貌重新修葺,墓内葬有谭延闿的骨灰罐。墓包前的汉白玉石祭桌,也是当年谭墓的原物。

谭延闿作为国民党元老逸事不少,尤其是精工颜体,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现今见得眼熟的有以下这些:中山陵碑亭内巨幅石碑“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为谭氏手书;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也是谭延闿所题。

谭延闿墓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

6、廖仲恺墓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紫金山南麓天堡城下,明孝陵以西,面临前湖,环境幽美,建筑雄伟,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陵墓布局对称,气势恢弘,为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

仲恺何香凝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廖墓原在广州黄花岗,1935年6月迁葬于此。1972年,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在北京逝世后归葬于此。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位于紫金山钟山名胜风景区灵谷寺景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国殇墓园。整个建筑群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力求与已有建筑风格相一致而又有自身的特色,层次分明,蔚为壮观,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公墓建筑群。

公墓由国民政府邀请美国建筑师墨菲担任设计师,他的设计基本沿袭了灵谷寺原有格局,改金刚殿为公墓正门、无梁殿为祭堂;新建3座呈钝角三角形布局的公墓和纪念坊、纪念馆、纪念塔各一座。以墓门、牌坊、祭堂(今无樑殿)、第一公墓、纪念馆(今松风阁)、纪念塔(今灵谷塔)等建筑构成南北一公里长的中轴线,两边对称分列第二公墓和第三公墓,平面成“十字架”形。所葬国民革命阵亡官兵,多数是北伐及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用“代表葬”办法,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建造从1931年3月开始,到1935年11月竣工。建国后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改为灵谷公园,第一公墓修葺花坛草坪,第二公墓建邓演达墓,第三公墓被废弃,旁边是被拆除的戴笠墓。

2001年6月,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范鸿仙墓

范鸿仙墓位于紫金山中山陵园东马腰东坡处,从紫金山东麓马群一侧的入口,沿着长长的甬道,可以直接通往范鸿仙陵园。原墓的规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墓为长方形,墓前竖有一块约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鸿仙将军之墓”七个鎏金大字。范鸿仙墓在十年动乱中被彻底毁坏。1972年10月21日,国务院指示江苏省人民政府着手修复范墓。同时,将范夫人、老同盟会员李贞如的遗骨由汤山坟头移来合葬。墓碑上刻“范鸿仙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范鸿仙,名启光,字鸿仙,188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08年春,范鸿仙离家赴上海投身革命运动,并加入同盟会,与章炳麟、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范任主编。参加谋划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一度任安徽铁血军总司令。孙中山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时,范鸿仙亲自到芜湖,发兵讨袁。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奉孙中山之命由日本回上海图谋举事。袁世凯悬赏10万银元,捉拿范鸿仙。9月20日清晨,范鸿仙在戈登路起草军书时,被袁世凯派遣的匪徒杀害,终年32岁。

范鸿仙被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孙中山先生电召范鸿仙夫人李贞如前往日本,亲予抚恤慰问,他高度评价了范鸿仙的一生,并答应“待革命成功后,定将范鸿仙举行国葬”。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将范鸿仙附葬中山陵园内。1935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并组织葬事筹备委员会,办理其葬事。1936年2月19日,国民党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在钟山陵园为范鸿仙举行了极为哀荣的国葬。在那场极尽哀荣的国葬之后,被孙中山称为“一支笔胜十万雄师”的范鸿仙,就这样被世人遗忘了。

9、汪精卫墓

汉奸汪精卫墓位于紫金山梅花山顶,其图案仿照中山陵设计,规模庞大。原计划建造墓室、祭堂和牌坊等,但由于日本战败投降,汪墓只建了墓室、祭堂,其它建筑还没有完成。

现在的梅花山与爆破前旧坟

早在1942年清明节,汪精卫在众汉奸陪同下祭扫中山陵时,就对众人说:他死后若能葬在孙中山陵园旁的梅花山上为孙中山守陵,就心满意足了。梅花山是紫金山的一小部分,因宋代时在此种过梅树而得名。陈公博、周佛海众汉奸决定在梅花山上为汪精卫举行葬礼,并于1944年11月23日沦陷区放假一天,凡愿参加送葬的南京市民,每人可领取20元的中储券,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职工月收入的四分之三。经过一番冷冷清清的“悼念”活动,在日寇军警的严密监视下,汪的尸体被埋葬在梅花山麓。

当年陈璧君为防将来被人毁棺鞭尸,用了5吨坚硬的碎钢块掺在混凝土里,然后浇灌成厚厚的墓壳。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人民强烈要求铲除汉奸墓,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派何应钦扒掉此墓。经过当年建墓专家的认真研究,用了150公斤德制TNT炸开墓壳,劈开棺材。炸坟是秘密进行的,提前三天封锁了往中山陵方向的交通,对外放风说是为了抓汉奸。工兵爆破分两步,第一步炸开外层混凝土,第二步炸开内窖。工兵们从墓基下打入一条地坑,然后在坑内装上大量炸药。引爆时,只听得一声巨响,泥石飞天,坟壳裂成数块。开棺时,当时的南京市市长马骏超亲自检查,发现棺内的尸体经防腐处理、依然保存完好。尸体上有陈璧君亲手盖上的“魂兮归来”的白幡,还有一本汪精卫手抄的诗稿,虽已发霉,但字迹还可辨认。其中最后一首《自嘲》,字迹歪歪斜斜,不具年月,估计是汪精卫死前的绝命诗。诗中写道:“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的尸体随后连同棺材被运往清凉山火化,骨灰被丢弃于路边的一个水坑里。工兵营当夜平整好坟地,在坟地上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随后又种上花草树木,使这里成为一处风景点,与中山陵遥相映衬。

10、戴笠墓

戴笠墓在紫金山中山陵灵谷寺西侧,位于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第三公墓南面。戴笠,被称为“中国的希姆莱”,家喻户晓的国民党特务头子,生前作恶太多,杀害了无数共产党人和无辜群众。

穿过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第三公墓,沿着一条石子小路,走出不多远,便是戴笠墓。掩映在一人多高的竹林里,四周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墓已毁坏严重,仅存墓框似乎还能体会到原来的规模。墓室周围其它建筑经过岁月风霜的剥蚀,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在墓室的北侧躺着一块二、三米长的石碑,和几块残缺不全的墓碑底座。石碑倒伏在地,无法看到墓碑上的字迹。墓室的南侧还砌有三层月台和一片荒芜的水塘。在水塘和月台之间有一条水泥小路,直通月台。墓区占地约1500平方米。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专机由青岛飞南京,由于气候条件不佳,在南京郊区江宁岱山(当时岱山属江宁)坠机身亡。当天下午,南京的军统办事处主任刘启瑞、曾经担任戴笠副官的费金南等人开始在南京附近寻找。直到3月19日,终于在岱山上找到了失事飞机。据载,戴笠专机上所有人都在空难中丧命,尸体都成了一段段的“黑炭”,根本无从辨认。最后,还是费金南提供了关键线索,戴笠嘴内左臼齿下面镶有六颗金牙。按照这个线索,终于确认了其中的一段“黑炭”正是戴笠残骸。这根“黑炭”上只有头颅、躯干、一条胳膊、两条大腿,其余部分都已找不到了。尸体运回南京三天后装殓。因戴笠的面部已完全烧毁,殡仪馆的技师按照其生前的照片,制了一副假面具套上,装入一具楠木棺材中。当时戴笠墓所用石料与中山陵一样,都是从苏州运来的优质花岗石,沈醉当时负责监造。墓呈长方形,四周镶嵌花岗石,墓前竖立一块花岗石墓碑,上书“戴雨农将军之墓”,系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手迹。下葬的前一天,毛人凤为了牢固起见,用水泥和炭渣搅拌在一起灌入墓穴,使戴笠的棺柩和整个墓穴结成一大块。

解放后,戴笠墓被打开,发现戴笠灵柩是一口制作考究的红漆楠木棺材,棺材打开后,里面有四样东西:戴笠被烧焦的残骨、左轮手枪、龙泉宝剑还有戴笠穿过的皮鞋。不过,由于这些遗物都经历了坠机,左轮手枪已成铁饼子,皮鞋后跟也烧成疙瘩,龙泉宝剑烧成一段焦炭,后来,这四样东西上交给了陵园管理局,红漆楠木棺材则被抛到墓前池塘里。据记载,除了墓碑、水泥平台,戴笠墓还有过休息石凳、围墙、排水系统,目前围墙只剩下残迹,石凳也不见踪影。残缺不全的戴笠墓穴在这片寂静的丛林中缄默,残阳透过高大林木斑驳的照在残石上甚是阴森恐怖,让人联想很多民国旧事不寒而栗。

据说戴笠死后,有人请名士章士钊写一幅挽联,章士钊思虑再三,写到:“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11、邓演达

邓演达墓位于紫金山中山陵灵谷寺旁,是在原国民革命军亡将士第二公墓旧址上建立,陵墓座北面南,墓园占地5000平方米。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邓演达(1895年——1931年),字择生,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1936年离世,享年36岁。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勇敢战士,著名的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邓演达墓以花岗石和水泥砌成,呈半球状,周长29米,高约4.5米,墓顶置有花环。墓前立有花岗岩墓碑,碑额上刻云纹,碑身高约3米,宽1.2米,正面刻:“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邓演达烈士之墓,何香凝敬题”。碑前有设祭坛,祭坛上有一个非常精致的花环,以表示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12、叶恭绰墓

叶恭绰墓位于紫金山中山陵东侧仰止亭旁。叶恭绰(1881-1968年),男,字裕甫,广东广州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清末举人,京师大学堂化学馆毕业,留学日本。1912年后任交通部总长,兼理交通银行、交通大学。1920年,他以"交通要改亟需专才"为由提出将部属的四所学校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以南洋为中坚"合并成一个学校,并定名为交通大学,同时组成董事会,并被选举担任校长。1923年应孙中山召,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长。1927年后,历任关税特别委员会委员、国学馆馆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中国画院院长。晚年专事著述,擅书法、绘画。书风峭拔刚健,绰约多姿,画以兰、竹、松、石为主。曾将所藏大量典籍、书画、文物重器尽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博物馆。1968年病逝。

1958年他被划为右派,1980年3月中国政协为他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遵其遗嘱,骨灰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仰止亭旁。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叶恭绰会葬于此。原来在中山陵所有纪念建筑中,仰止亭是唯一一座由个人捐赠的建筑。捐赠者正是叶恭绰。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小山丘下。此山丘叫梅岭,本无景致,恰好叶恭绰先生写信给陵园,表示 愿意捐资5000元建造一座纪念亭。遂于1930年9月开工,由光华亭的设计者刘敦桢教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秋落成。

叶恭绰还是上世纪书坛的无冕之王,是成就非凡的杂家-书法大家。"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谓非出于异禀,不可得也。"是叶恭绰的后辈书法家启功对其书法的评价。

13、傅焕光墓

傅焕光墓位于钟山风景区灵谷寺灵谷塔正北面,是为了纪念傅焕光为中山陵园做出杰出贡献而立。傅焕光,字志章,江苏太仓人,著名林学家、水土保持家、植物学家、书法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他倡议策动、参与整体规划、设计、实施营造中山陵园。

中山陵音乐台

1928―1937年傅焕光任总理陵园(1928―1929年称中山陵园,1929年7月―1954年称总理陵园,1954年又改为中山陵园)主任技师、园林组组长兼设计委员会委员。他在总理陵园工作10年,为创建总理陵园作出重要贡献。期间培育苗木380万余株。其中适应性强,造林容易成活的马尾松就达334.6万余株。其它树种有日本黑松、刺槐、麻栎等等。这样就为陵园的绿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陵园内部及邻近的主要道路栽植行道树。他从上海引进法国梧桐和枫杨等大苗1.1万株,精心栽植,妥善保护,生长茁壮。这是南京首次成批种植法国梧桐,为全市营造林荫大道树立榜样并提供种源。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留任总理陵园管理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安徽省林业厅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受种种非难和迫害,于1972年11月10日在安徽黄山含冤逝世。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后得到平反昭雪。

傅焕光为中国林业事业奋斗终生。他本来爱好书法和诗文,为了振兴中国林业,他放弃了个人爱好,选择了林业事业。他到处宣传森林的重要性:“哪个国家森林多,哪个国家就富强”,道出了森林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傅焕光十分重视自己从事的事业,他遵循孙中山“要做大事,不做大官”的教导,放弃立法委员不当,要去种树,有人曾提出让他当部长,他不要,只担任总理陵园主任技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热爱新社会,主动将自己在南京中山门外苜蓿园的果园和房屋交给了国家。

钟山风景区

今天著名的南京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正是傅焕光先生的杰出作品,他的诗句“隔尽俗尘飞不到,游人清步好徘徊”不正是最好的写照吗?如今钟山风景区引得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趋之若鹜,同时也成为南京市民休闲散步、健身益寿、谈情说爱、学习娱乐的最佳选择。钟山风景区蜿蜒起伏,宛如游龙,自钟山远眺,玄武湖五洲烟柳,十里春风,燕雀湖波光墙影,紫霞湖林海明珠,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秀峰塔影,林木葱郁。自然生成的山林野趣,辛勤园丁的悉心栽培,加上匠心独运的精美建筑,使得钟山风景区成为自然美与人文美紧密结合的上乘佳作。让我们致敬经典!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